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8年,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物理学系,秉承“励志、笃学、博思、践行”的院训和“加强基础、发展应用、理工结合、面向市场”的培养方针,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各种应用型高新技术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学院一贯坚持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教风和学风,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毕业生遍布国内外,许多已成为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和骨干,为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下设物理系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包括物理学(数学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为适应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需求,自2020年起,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专业按大类招生,与物理学(数学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设置相同的物理学专业类基础课程,入学一年半后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和志愿划分专业。
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工作,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先后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物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统计热力学”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工业化单晶硅太阳电池制备工艺优化虚拟仿真实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硅基光波导的制备工艺优化虚拟仿真实验”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统计热力学”和“生物信息学”分别获评国家级、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应的授课教师和教学团队被认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学院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各1门,自治区精品课6门,自治区教学团队4个。出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教育部新工科项目1项,获“互联网+”国赛铜奖1项,自治区金奖2项、银奖1项。
学院形成了以国家名师、全国模范教师等为引领的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教师总人数72人,其中正高级18人、副高级30人、中级24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4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5.83%。另有兼职、特聘教授7人,兼职博士生导师6人。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和优秀教师奖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和“新世纪321人才工程”获得者8人。
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工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生物物理学3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半导体光伏技术与能源材料、离子束生物工程和纳米科学与技术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原则,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和计算物理基础、交叉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近五年来,原创性成果在PRL、PRB、Adv. Energy.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310篇,新增科研项目13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7项,总经费达4400余万元。多项成果获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中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获批国家专利2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学院办学定位明确,坚持优势基础学科发展,推动工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成为培养基础性科研教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和从事高新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在校生总人数1118人,其中本科生765人,硕士生308人,博士生40人,留学生5人。物理学(数学物理学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的保研率为50%,其他专业15%左右,升研率达42.4%。近年来推荐的学生全部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接收。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创新创业训练,与中环光伏等5家企业建立实践实习基地。
物理学(基地) 1995年试办、2005年正式获批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基地以“口径宽、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为培养理念,以崇高敬业精神、优良思想品德、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为培养宗旨,培养学生具备严谨治学态度和活跃学术思想,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能引领物理学未来的潜质。
物理学类 物理学专业 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与人文素养,运用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物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并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本科人才,在物理学、生物物理、固体电子及工程技术方面受到系统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专业方向包括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与人文素养,具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以及跟踪掌握本专业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咨询电话:0471-4992914/4992037